close

一開始看這齣劇的時候,覺得很沉悶.....步調很緩慢,像是在交待很多的人物的生活細節,演的也全都是生活中的大小事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但仔細看到男女主角長大,後面遭遇事情的處理應對,以及整部戲看完後再從頭瞧起,會覺得導演與劇組在每一幕每一集裡,都很用心的製作,包括編劇寫的台詞、每個角色的個性、演員的賣力演出、服裝與道具等,其實都相當符應宋朝當時的生活與觀念

雖然是古裝劇,但裡面探討的子女教養、家人相處、為官做人等道理,運用到現代,還是相當貼切適用


整齣劇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也是從第一集到最後結局貫穿的主軸,就是「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

故事中每一個父母、祖輩,都有不同的教養、疼愛子女的方式,而女主角明蘭的母親與祖母,對於她的教養不但不餘遺力,母親更是犧牲自己的生命讓她學會保護自己

不同於林小娘對三哥四姊的溺愛,祖母對於明蘭的教育可以說是「問題引導法」,透過不斷的提問,引導她指出事件的核心與思考解方,而且疼愛的過程中,對於明蘭的規矩、行為、對待他人的態度等,均有要求;一旦有錯誤也是讓嬤嬤去責罰,只是祖母會去找最好的創傷藥,協助疼痛的減輕~而且祖母運用自身的人脈與智慧,尋找適合的師長來教導一眾子女,既不讓其他的孫輩覺得祖母偏心,更透過外人的觀點與專業權威來教導近廟歧神的子孫輩。

至於明蘭的父親,也是貫穿本劇的靈魂人物,戲份相當重,也是個性鮮明隨處可見的人物:他著重家族名聲,愛清譽甚過愛子女,偏愛小妾而非直白心軟的正妻,造成家中寵妾滅妻,規矩與份額分配不均,許多人被欺壓。但這些不是上朝的他關切的,他只在乎自己的官保不保、升不升,能讓他心情大好、服軟示弱甚至甜言蜜語的妾,即便知道她常有不當行為,卻也睜隻眼閉隻眼,不予處理。

而家中應該負掌管、分配、主事權責的大娘子(正妻)卻因為心直口快,不會提防妾的小動作而常跟主君鬧得不愉快,甚至被分權、被貶抑,甚至看不懂自家親姊的包藏禍心,捅出了嚴重的大事,最後由明蘭與男主一家出面處理....

故事中可以看出不同房(明蘭的父親一共娶了3個老婆,明蘭是祖母養大的)與祖母養出的孩子,以及後來其它家庭,如齊國公家、張家(張老將軍)、賀家、顧家(男主)、白家、秦家、申家、王家等人物陸續出現時,其個人表現與家中教養方式的差異,以及面對危機時處理的態度差異...

每一個父母看似都相當愛護子女,但有些實則溺愛,不要求規矩,在子女犯錯時也沒有適當的教導,甚至完全帶偏,造成長大後完全心理不健全、忌妒、怪天怪地,一心想攀附別人、祈禱別人或上天掉下滿天的富貴下來~

有些則要求子女墨守成規、中規中矩,不敢突破,盲目追求,直到兵敗山倒、風雲變色,才知道原來眾人在意或追求的是錯誤的,即便悔不當初也無濟於事。

有些則口頭說愛、心裡其實把孩子當成是要脅富貴人家的籌碼,一旦沒有利用價值或是孩子的心不在自己身上,便說孩子是吃裡扒外.....這當然是非常極端的個案,但以往貧窮家庭不擇手段向上爬時卻時有可見!

也有不管孩子真正想要什麼,卻一心只給予自己想要給他的,如秦小娘子,兒子要的是家庭和睦兄友弟恭,但母親卻一心幫他謀劃爵位,造成後來母子不睦....

故事裡男主的父親從不說自己對兒子的期待,每次見面就是責罵,或是冷著一張臉,期待自家孩子像別家一樣知書達禮、溫潤如玉,但親子關係是互相的,孩子更是看著長輩的行為學習著,雖說心裡想的跟實際行為是不一樣的,但天真的以為孩子遲早會懂,這也是很愚昧的一種教養方式。

故事裏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是王若弗母親的教養方式,以及秦小娘子對男主的教養方式這兩種的差異,一個是不顧一切的溺愛,一個是心有盤算的溺愛,前者害死了自己女兒,後者是有目的的『捧殺』......把你溺愛寵上了天,讓外界以為你真的壞透了,然後利用輿論跟所有的責罰,把你壓倒在地翻不了身..........還好男主後來遇到了明蘭,改變了後半輩子,而且年輕還是有跌跌撞撞的本錢,否則,一輩子也算是毀了.....

而男主的大哥在死前對他說的話:我也要為我的嫻姊兒計一計........,道出了託孤的期待與對子女的不捨........他期望的不是自家子女大富大貴,而是能平安一生到老~

也符應到了男主與女主在馬車上閒聊的一句話:你做了你母親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平平安安長大......


戲裡還有許多段落,探討著君臣、父子、母子,母女,甚至是友情等面向的人生道理,越到後面越精彩,也越值得一再回顧思考,

究竟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抱持著怎樣的心態與道德觀去面對每一個考驗,而遇到挫折或不公時,又該如何自處,

如果你看得懂導演想要跟你探討的人生道理,相信你會越看越平靜,對於這樣的步調也會越來越舒服~

是很值得一看的好劇~

undefined

 

 

arrow
arrow

    Teko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