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從日本流行一股斷捨離的文化,甚至還有專門的講師授課,更有娛樂節目針對藝人或居家清潔等進行紀錄

例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AlUE6nULeM&feature=youtu.be

看到塞滿物品的家或生活空間逐步的清理乾淨,心情不僅愉快,感覺做事效率也高了起來

歷來教人收納、居家清潔的書籍不少,但斷捨離讓我覺得感動的是,它不只是把物品清出去而已,

在進到屋內的招呼(與房子打招呼)、物品分類與丟棄前的感謝(強調有無心動的感覺),物品的定位與生活空間的規劃等,

不僅單純的分類、整理,更是一種愛物、惜物,感謝製造這些物品的人們,及物品帶給我們當下的愉悅等表現

 

隨著房子越住越久,大家都有共同經驗,就是東西會越堆越多,往往原先規劃的置物間都不夠用.....

然後東西就會堆到桌上、走廊,造成生活動線不便甚至影響採光通風....等,嚴重的影響生活品質。


其實物品經過一年沒用到的話(以一年四季變化來看會比較適合),未來會用到的機率可說微乎其微

有些人會捨不得,因為每個物品都有專屬的回憶,不管是當時努力存錢去買、參加過什麼重要的活動,或重要的人士給予.....等等,

物品就像食物一樣,都有自己的「賞味期」,一旦賞味期過了,物品就完成了它的任務與使命,如果你一直把它儲存著而不使用,

物品的「使用性與資源性」就不存在(套一句日本專家說的:物品會哭泣)

長輩們往往告誡我們不該亂丟棄東西,所以家裡的物品也就越來越多,但越捨不得丟、捨不得用,它不過就是個「擺設」或「收藏品」(甚至可能都不是)

不管是衣物、器皿、照片、日記、卡片或各種紀念性或不具紀念性的物品,在人生過程中,因為緣分相遇,當下(妥善)利用後,物品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如果捐出去給需要的人,資源就可以重複使用;有人往往想說「未來幾年會用到」,但那個未來卻一直都沒有來.....


所以我當下的運用就是:

1.檢視身邊周遭的物品:同一類的要通通擺在一起....例如衣服、鞋子、文具.......等,分類全部拿出來....

2.檢視自己生活的動線與習慣:仔細思考自己需要用的是什麼,已經一年沒碰的就可以回收、送人或丟了(如衣服、鞋子)

3.將賸餘沒丟的東西重新整理放回一個固定的位置:該樣物品就放一個位置,不要分多處。例如該進廚房的就是廚房,不要廚房、客廳分不清

4.櫃子一定要留餘裕:頂多放到8分滿,再多就多餘了,櫃子是拿來放常用的東西的,不是放不用的東西,所以整體收完,物品應該都在櫃子內,家裡所見應該只有大型家具(如沙發、桌子、椅子等),不會有絨毛玩具、毯子、杯子等雜七雜八的東西在桌上。

 

清後感想家裡東西都可以塞進櫃子裡,吸塵器很好運作,打掃時間很快

 

不僅是物品,情感也是一樣,有些階段的某些朋友,當時讓你特別感動彼此的真心,但隨著進入職場、離開原先的工作岡位,跟那些朋友的互動或情誼,慢慢會轉變,有些變更深厚,有些則逐漸淡化,有些甚至多年不曾聯絡....

這並非情淡了,而是當時讓彼此悸動的時空與身心條件等都不同了!年輕時的狂歡到了中年以後,會轉換成另一種相聚的模式,如果當下曾經彼此珍惜,所留下的紀念冊、卡片、照片等種種回憶,都已經完成了紀錄的使命!

如果還是繼續留著,怎麼努力也無法再回到過去,所以斷捨離就是讓我們在深刻感激這些物品及當時的朋友所帶給我們的回憶之後,捨得及離開,人生才能繼續往前走。

放下了過往的種種回憶,我們才能清空腦袋空間,繼續認識新朋友、學習新知與適應新環境,人生就是有捨才有得,

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活在當下,惟有當下努力過、揮灑能量後,那段時光回憶起來才有意義,我們也才對得起當時寶貴的時光與所有為此奉獻或製造出來的物品。而必須跟它們說再見時,才會對得起這些陪伴過我們的朋友、親人與物品。


因此我覺得「斷捨離」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過世的親朋身上,在感謝他們給予我們的照顧、親情、疼愛之後,學著放下與離開,不要讓自己一直沉浸在悲傷與回憶的情緒中!

就像「C型人生」所提到的,時代改變,我們一生將會不斷遇到很多變化;而在遭遇改變的過程中,真心的跟過往一切感激,並積極邁向下一段經歷,才不會抱持著遺憾、難過或各種負面的心情,浪費了「當下」!

 

arrow
arrow

    Teko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